快捷导航
国内公益机构的全职员工数量大多处于两位数临界线,作为中小型团队,因人力资源有限,自然在一些方面不如大型企业;但同样有些优势是500强企业都不一定具备的。我们没有理由不充分发挥这些优势,以便在人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产出更大价值。
此文仅以我团队(不足二十人)为例,分享一些中小型团队的比较优势。
其一,大事一起上。分工、职责、岗位,都是达成组织目标的手段,遇到重要的事情,我们各部门迅速成为一个整体,集众人之力让成果更出色。以项目报告为例,每年7月和12月是我机构向资助方提交中期报告的日子,制定好报告框架后,大家按岗位职能和项目角色分领章节任务,统一汇编后,全团队所有人共同审查、提改进意见,大到内容设置的合理性、小到某个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当,所有问题都揪出来,最终提交给资助方的报告几乎没有瑕疵。——所有人共同扑向每件重要的事,大型团队很难做到。
其二,遇事不怕事。讲困难、推责任,从来都是给自己留后路的借口,砸锅烧营背水一战,是以弱胜强的前提。我团队曾经没人手负责品牌工作,直到一位应届毕业生入职,被赶鸭子上架负责媒体对接,他上岗后,我们的媒体报道从大多豆腐块变为了动辄整版。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,最经典的莫过于:我们工程师团队的负责人,是位历史专业的女生。我团队每个人在接到任务、或遇到事情时,从不会说“我不懂”、“不适合我”、“办不成”之类的话,而是拿着信就起身寻找加西亚。——这样的精神,团队大了什么人都有,难免被稀释。
其三,道理好好说。有位上市公司的创始人曾在我向其咨询管理问题时反驳道:团队才几个人,谈什么管理,跟大家讲道理就是了。我很受用。我们上下班不打卡、没有月度KPI、请假不扣工资,这样宽松的管理,源于大家的共识:只要工作能高效高质完成就好。而如果谁工作做不好,还迟到早退不加班,他自己都没脸面对同事,因为那是拖团队后腿——人不多,什么都能好好说,因为摆在那的是道理,不单是制度。
其四,对事业忠诚。我看过一份调查报告,说大多数公司失败于:没坚持。中小型团队没名气、没高福利,人家跟着你,无非是冲着事业来的,在最困难的时候不放弃、在泡沫高涨的时候没松懈,一坚持就是好些年。最早和我开始打拼的那位同事,我俩一起吃过9个月没工资的苦,硬是没说不干了,要不是她对事业忠诚,我们看不到如今的拨云见日——失败都挺过去了,还有什么好怕的。
其五,战战兢兢,如履刨冰。我常在团队内部分享的一个观点是: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不是非黑即白的,并不是我这次对他做什么,他就把订单给我了;而是我每次都让他感到与我相处很自在、我每次都给他预期之上的惊喜,他才放心把订单给我。我们总是被资助方赞叹“你们怎么这么积极主动汇报进展”,我们客客气气对待每位有名没名的同行,我们接待任何来访者都提前演练、我们能多给合作伙伴提供回报就多给——团队小,抱着敬畏之心和忧虑之心,谦逊一点、多做一点,人家才跟你玩。
其六,创业心态。心态的不同直接带来行为的差异,我团队的每一位新老同事、包括实习生,都会被明确告知且时常提醒:我们处于创业期,而非局面稳定或地位高大上。如此团队的心态会摆在正确位置,因为创业期要遵循创业期的玩法:创业期,有矛盾互相体谅;创业期,不奋斗就没希望;创业期,每个人都决定着整体成败……——大家都不会觉得那个“为了省200元而下班后对七八家物流公司比价”的同事小题大做。
上述几点优势,粗略总结自我团队实际情况的复盘,罗列出来,一方面希望能帮到大家发掘自己团队的优势,另一方面希望给同行信心:比较优势无处不在,人力资源局限不会造成事业局限。 |